如果要給初入茶道的同學排課目,優(yōu)先級前三的應該是:
“茶如何制成?”——不知道基礎,喝茶就是瞎子摸象
“各種茶的認識”——能區(qū)分自己喝的是什么茶
“如何享用一杯茶?”——此后不“囫圇吞茶”,從解渴到欣賞領域
這三個,前者像是為了起高樓而打的地基,次者,是鋼筋骨架,學到后者,你就有了一棟“毛坯房”。
作者蔡榮章,臺北陸羽茶藝中心創(chuàng)辦人、茶學研究所所長,于1983年創(chuàng)設泡茶師檢定制度,于1990年創(chuàng)設國際無我茶會,并從1980年起主編《茶藝》月刊,并主筆社論至2008年12月307期。
說頭銜太陌生,可能說起他的著作,你更有熟悉感:
《無我茶會》、《茶道教室——中國茶學入門九堂課》、《現(xiàn)代茶思想集》、《說茶——陸羽茶道》……
如果你是個愛看茶書的人,一定接觸過他寫的某一本。
他的風格很有辨識度,簡單易懂,不浮夸,不夾帶私貨。
常被推薦為高等院校茶文化相關科系作為教材或參考用書。
總體來說,比教材親切、易懂,又比普通茶書實用、理性。
就拿挑選主泡器來說,主泡器的質地與茶的風味,被捋得條理清晰。
茶壺質地與茶湯有關嗎?
沖泡器如茶壺、蓋碗、沖泡杯等,其質地會影響泡出茶湯的“風格”。所謂質地,主要是指“散熱速度”而言,一般言之,密度高者、胎身薄者,散熱速度快(即保溫效果差);密度低者(但不滲水),胎身厚者,散熱速度慢(即保溫效果好)、胎身厚者,散熱速度慢(即保溫效果好)。? ??
散熱速度快者,泡出茶湯的香味較清揚、頻率較高;散熱速度慢者,泡出的茶湯香味較低沉,頻率較低。?
非專業(yè)習茶的人,一下子記住茶道中那么多重點是不容易的。
而作者則希望,初學者能以短時間理解、并應用這些知識。
因此,在寫法上如“茶之制造”,就不是依綠茶、烏龍茶、紅茶、普洱茶等逐個介紹,而是綜合敘述后,補以個別的差異,節(jié)省5/6的時間。
?
香氣的改變:未經發(fā)酵的茶,是屬菜香型,讓其輕微發(fā)酵,如20%左右,就會變成花香型;讓其再重一點發(fā)酵,如30%左右,就會變成堅果型;到了60%,會變成成熟果香型,若讓其全部發(fā)酵,則變成糖香型(這里所說的發(fā)酵百分比是指葉子的紅變程度)。??
全書沒有術業(yè)專攻者的傲慢,而是娓娓道來。
像是喂食者,夾起一塊魚肉,剔去了所有可能影響你咀嚼、吞咽的魚刺。
?
綜合來講,這本書以作者從事茶道教學25年的經驗,拆開難點,指出易踩的坑,捋直了一條本來彎彎繞繞的道。
順便一提,作者原本還著有《茶道入門——泡茶篇》《茶道入門——識茶篇》,這本算是三合一了。